成果评价

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评价结论的“可追溯、可查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08.05

浏览次数: 1000

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其应用示范 anli.jpg

  2018年8月5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新濠天地在线在北京依据科技部《新濠天地在线》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的“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其应用示范”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新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映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卢琦,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教授级高工许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学军,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吴炳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严中伟,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崔骁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孝斌等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中亚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缺失、监测能力不足,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项目方提出了“动态监测—数据集成—试验示范—综合评估—决策支持”的综合解决方案。主要创新点如下:融合气象与通量观测、北斗卫星与移动通讯网络互为备份的实时远程传输、数据库在线共享、风能与太阳能供电等先进技术,突破了恶劣环境下的动态实时监测的难题,创新性的实现中亚区域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体系的规范化与观测数据的统一化,在国际上首次建成覆盖中亚全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网络化监测系统;研发了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高性能集群计算的云服务共享平台,整合监测网络、野外调查、历史数据等多尺度、多维、多源异构数据,建成目前国际上数据量最大和数据类型最为丰富的中亚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平台;结合野外监测网络相关站点和数据平台,集成水稻膜下滴灌、“矮膜早密”棉花高产高效种植、设施农业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盐碱地改良、荒漠化防治等生态系统管理示范区建设,并实现规模化推广和应用;独立研发了干旱区生态过程模型(AEM),解决了原有生态系统过程模型难以精确模拟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问题,为深刻认识全球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技术途径。项目面向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的行业需求,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整体达到了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与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其应用示范”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报告查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